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史钩沉
白露摇秋
日期:2019年09月08日    来源:本站     编辑:管理员    点击数:

   2222222.jpg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记录:“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天气渐凉,白天温热有余,然夕阳无踪之际,气温则顺势而降,形成了较大的昼夜温差,因水汽遇冷会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密集地附着在植物绿色的茎叶间或花瓣上,反射出白色的光韵,在初升阳光的照射下,异常的晶莹洁白,因而有了“白露”的美名,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白露节’。《孝经纬》也有近似的记载。先民赏秋光、采秋露之俗久矣,就如同农历三月的踏青迎春一般。三月被称为‘小清明’,行‘春禊’之事。农历八月是为‘大清明’,举行告别绿意苍茫的‘辞青’之事,也谓之‘秋禊’。

       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这是两种不同的飞禽,鸿为大,雁为小。鸿雁二月往北飞,八月由南飞。二候,玄鸟归。玄鸟指属于候鸟的燕子,由春分而来,秋分而去,随着燕子的别离,很多植物也开始落叶纷飞了。三候,群鸟养羞。《七十二候歌》这样记录:“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礼记》也有记载:“羞者,所美之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指萧瑟之气使得留鸟纷纷储备过冬的食物,如同掩藏珍馐。 秋时节斗蟋蟀,今天仍是巷陌间的乐趣,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就描述了这故乡的童趣,这也是古人传下来的雅趣,《尔雅》表述说:“蟋蟀,一名蛬,今促织也。”后世典籍多有记载。《古今注》说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姜夔在《齐天乐•蟋蟀》中记录了时人养殖、购买蟋蟀的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还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诗句,描绘了孩子捉蟋蟀的场景。

      明代促织习俗盛行于世,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有描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里有宣德期间宫中到民间征集蟋蟀的事情,《万历野获编》记载了宣宗密诏苏州知府进贡千个蟋蟀的逸闻,而《御花园赏玩图》中可以看到宪宗朱见深的御花园中有斗蟋蟀、斗鹌鹑、养鸟养猫、弹琴下棋的场面。清代苏州的顾禄在《清嘉录》里记载了驯养蟋蟀的赌斗之乐,俗名斗赚绩,且称蟋蟀为将军,以青、黄、红、黑、白五正色为优选,因头大足长为贵相。蟋蟀相斗的乐趣不过月余之间,其短暂的一生凭借悦耳的欢鸣、好斗的烈性,为人们增加了秋天的乐趣,也成为玩物丧志、败家辱业者的尤物之一。先民认为,秋天凝聚在植物的叶尖、花瓣上的露珠汇集着自然精华,收取起来服用对人体健康很有裨益。《楚辞•离骚》中有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吕氏春秋》记载了“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山海经》也有神奇的说法:“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为了收集清露,汉代建有金铜仙人承露盘,三国时吴地建有甘露寺,魏时铸造了擎承露盘的铜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指明了养生功效来自‘百草头上秋露’。采摘白露茶,享受自然馈赠之醇美,是倍受先民垂青的雅事。唐代张彦胜的《露赋》这样称赞秋露:“夫露者,阴阳之精也,天地之灵液”。许浑有“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的诗句。张籍的《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及了“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可见唐人已开始饮用秋茶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里讲:“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其品甚佳。”白露节饮白露茶,一度成为南京的饮食风俗。
 
      四时节气,各有其柔美壮丽,也独有其诗情画意,游走于诗话笔触之间,尽享愉悦哀愁。二十世纪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曾云:“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明月皎夜光》产生于汉代。“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梦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问,玄鸟逝安适?惜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翩。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其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此时由秋夜入笔,言及秋月星光、秋草虫鸣、秋露沾衣、秋蝉之嚎,感叹故友善变之心还不如节气有规可循,世态炎凉之势真如星光直白而无遮,人生浮华之欲为何大行其道呢?全诗寓情于景,循序渐进,毫无做作之感。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北宋晏殊的闺思之作《蝶恋花》,深婉清逸,境美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遂成千古名句。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该词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重境界之第一重。南朝‘三谢’之一的 谢惠连有“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的诗句,可谓诗意的‘白露’自有诗意之士的注目。

晚唐曹邺的“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刘得仁的“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还有范仲淹的“清风起丛桂,白露生阶兰”。白露、秋月、碧草、园菊、塘莲、桂风,演绎成一个个清凉幽美的白露之秋。
 
 

上一篇: 暂无相关信息 下一篇: 茶席窥禅丨翰墨·丹青·禅意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微信图片_20190925161417.png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6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