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史钩沉
慈笃禅师:文殊院第一代方丈
日期:2016年04月07日    来源:本站     编辑:郑娜    点击数:

慈笃禅师:文殊院第一代方丈1.jpg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其寺名由来就与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有关。


    清初时,慈笃超存禅师(1659—1720),先投信相井觑老和尚门下披度出家,后依昭觉寺丈雪通醉禅师(1610—1693)座下受具,嗣法华岩寺圣可禅师(1628—1720),初住锦城报国寺。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卓锡之道场。因信相院在战火中已成荒墟,乃栖身于二株古衫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历数载后,盖由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时人仰慕慈笃禅师密行,遂感官府、士大夫等鼎立支持,着手信相院复兴大计。

    康熙三十三年(1694),信相院复兴已初具规模,受抚参尔吉图、太守张祥裔、陈文学及僧官通慈礼请,正式驻锡信相院,全力肩负起复兴重任,并改信相院为信相文殊院。开堂接众,施以禅道。自康熙三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八年之间,相继在原信相院废墟上,披荆斩棘,相继建成大雄宝殿、三大士殿、法堂、藏经楼、三门、钟鼓楼、两厢斋寮等,殿堂设施,莫不完备,妙像庄严,咸臻精妙,见者起敬,至者肃然,爰易新额,顿还旧观。四方禅僧,归投座下,机锋对答,扣问法要,禅风大振,盛极一时。

    盖因慈笃禅师德行高洁,望重十方,声名远播,达于京城。康熙帝闻此,乃三次书诏,慈笃禅师皆婉力回谢。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亲书“空林”横幅、“哭海月诗”中堂、御书《药师经》、《金刚经》等,派专使赐送文殊院慈笃禅师,并御赐慈笃禅师开坛传戒、度僧说法。由兹可以窥见慈笃禅师于当时之世影响之一斑。由于康熙帝的赐封,对文殊院在清代中兴以来,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至雍正乙卯年(1735),果亲王受雍正帝派遣,赴康藏送达赖喇嘛回藏,途经成都,果亲王在成都期间,除瞻礼名胜古迹外,曾亲临文殊院礼佛,并题写墨宝三件赠留文殊院。果亲王此举,为文殊院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前有康熙帝的钦赐,更有果亲王的亲临,地方宰官、士大夫也鼎力护持,铸就了文殊院在清初中兴以来,道风日远,宗风远播的鼎盛局面。

    慈笃海月禅师先后四次,住持文殊院法席近三十年。慈笃禅师在卓锡文殊院的过程中,除昼夜勤劳,创建招提外,还随缘化众,接引群迷,说法上堂,拈提颂古,示众普说,勘验机缘,座下盈众,法筵广开。嗣法门人20余人,并有二十卷《慈笃和尚语录》一部行世。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


上一篇: 暂无相关信息 下一篇: 茶席窥禅丨翰墨·丹青·禅意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微信图片_20190925161417.png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6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