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海论丛
普贤菩萨在大乘佛教中的定位及表征
日期:2017年12月29日    来源:本站     编辑:    点击数:

 

普贤菩萨在大乘佛教中的定位及表征.jpg

  

 


二十一世纪前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国家价值、民族习俗和家庭观念等传统文化面临着衰微的危机。当代人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力争延续传统文化价值、恢复古来优秀的道德风气。作爲大乘佛教中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胁侍,普贤菩萨在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佛教文化圈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在中国汉化佛教中更被视爲四大菩萨之一,并形成了其道场四川省峨眉山、其化身唐代拾得。本文分析了大乘普贤菩萨的身份和表征,期以有助于佛教文化方面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道德恢复云尔。 
  一、大乘普贤菩萨之定位 
  1、普贤之身份 
  在大乘佛教中,普贤菩萨的地位若何? 
  (1)释迦牟尼佛之右胁侍 
  所谓“胁侍”,指侍立于诸佛菩萨之两边,协助之教化众生也。“胁侍”,或作“夹侍”、“挟侍”、“胁侍”、“胁立”、“胁士”。 “胁士”之“侍”,即侍立之义;“士”,“大士”也,“菩萨”之异译。右胁侍,即侍立于右边。胁侍可由菩萨、童子、罗汉等充任。佛菩萨像之有胁侍,至少在大乘初期即已出现,如出土于古印度马土腊(Mathurā)[]、现存最古的释迦像,中央趺坐者为释迦,其后方左右各有执持拂子之胁侍一尊。 
  《妙法莲花经》卷一《序品第一》载,文殊菩萨告诉弥勒菩萨及诸大士、善男子: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日月灯明,宣说大乘经《妙法莲华经》。日月灯明佛入无余涅槃之后,妙光菩萨(文殊师利之前身)持《法华经》为人演说;之后,辗转而至于释迦牟尼佛。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又说,释迦临灭度后,该经由普贤菩萨护持流通。故而世间以文殊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左胁侍,普贤菩萨为右胁侍。三者共处于此方娑婆世界。 
  由于中土一般尊左,故而人们多认为,左胁侍的地位较高。隋代智顗《维摩经玄疏》卷四:“而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位行最高。”[]其实,倘依另一标准、即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而论,则普贤又当在左、文殊在右矣,因为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 
  另外,佛教界还有一种佛菩萨安置法:释迦牟尼佛居中,左为弥勒菩萨、无垢称菩萨等,右为文殊师利、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等。唐菩提流志译《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世尊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凡欲画像,……先于中画释迦牟尼佛,坐七宝莲华座如说法势。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项着璎珞种种庄严,身如欝金色,面貌熙怡,瞻仰如来。次右边画观自在菩萨,次画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无尽意菩萨。次于释迦牟尼如来左边,画弥勒菩萨。次画无垢称菩萨,次画除一切障菩萨,次画月光童子,次画金刚藏菩萨。已上菩萨等,各于七宝莲华座上,皆须画本形,乃至手执,并依本法画之,勿使漏脱。”[] 
  其实,在部派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胁侍乃迦叶、阿难二位罗汉。或以舍利弗、目犍连为释迦之两大弟子或胁侍[] 
  (2)毗卢遮那佛之右胁侍 
  在《大方广华严经》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道,襄助发明毗卢遮那佛之大义。故世以此三人为“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为主尊,文殊菩萨为左胁侍,普贤菩萨为右胁侍。 
  而据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二》,毗卢遮那佛所住为莲华藏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欲分别开示故,告一切众言:“诸佛子!当知此莲华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于一一劫,恭敬供养世界微尘等如来,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愿行。……”[] 
  则作为毗卢遮那佛之右胁侍,普贤亦处于莲华藏世界矣。 
  (3)诸佛之长子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这一段话,被唐代宗密(780841)列入其《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三,作为修行仪则中之“至心发愿”的内容。[]《华严经》中所谓“一切如来有长子”之“长子”,并非血缘意义上者,而是指普贤为一切如来之大弟子。可见,普贤实际上负担了在诸佛在世时辅佐教化、于诸佛寂灭后承续其法统的重大职责,为一切诸佛之“补处”[]。这个身份并不局限于具体佛国或某一佛名,而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概念。[]南印度三藏金刚智在唐代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即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 
  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对此义亦有阐发。其《为霖禅师旅泊菴稿》卷二: 
  举。《华严·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颂曰: 
  尘剎如来之长子,克担家法曰普贤。愿周法界真因满,德遍尘方觉果圆。 
  位后位前同一际,即缘即性总无边。一毛孔内深深处,智行何曾有间然。[11] 
  (4)一切菩萨之上首 
  “上首”也者,诸种事物或人物之中的第一位、魁首也。唐白居易《三教论衡·问道士》:“道门扬弘元法师,道心精微,真学奥祕,爲仙列上首。”由于中土一般尊左,故而在位次安排上,上首指左手一边。是可谓一座大众中的主位。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今日圣天子设一宴,乃是功臣筵宴。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 
  在大乘佛教中,自以释迦牟尼佛地位最尊,故而或认为释迦乃一切菩萨中之上首。隋吉藏《法华论疏》卷上:“如来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以彼如来于彼国土诸大众中得自在故  ‘如来为上首’者,牒经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文也。如来已为众圣之主,故称上首也。 ‘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者,菩萨有依佛得住于理,故佛为菩萨上首。”[12]然倘在诸菩萨中,多以文殊师利为上首。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二:“尔时则是一切如来出现赞叹,而作证明。诸佛如来同声共说,曼殊室利当为菩萨上首,普贤十六大士等得诸佛唱言,叹深行德。”[1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14] 
  关于诸菩萨中谁为上首,其实经论所说并不一致。例如,或谓普贤、文殊皆为上首,普贤排名于文殊之前。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一》:“尔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讲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15]或谓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16]。或谓菩萨上首的名单中,尚可加上观音等人,《大智度论》卷三十:“如是菩萨诸佛赞叹,何者是如文殊师利、毘摩罗]诘、观世音、大势至、遍吉等,诸菩萨之上首,出于三界,变化无央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故。如是希有事,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生,以是故说,欲得诸佛称叹其名,当学般若波罗蜜。”[17] 
  《悲华经》卷四,第八王子泯图发心曰:“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18]这是泯图自称其修行在诸菩萨中最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又有“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62颂。唐澄观疏、宗密钞《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将其中三颂称为“转法轮愿”,该愿又名“摄法上首愿”,指普贤愿为佛上首弟子,摄取一切佛法,转授众生。其实在密教中,普贤菩萨亦是诸执金刚之上首。 
  也有称普贤为等觉之大士、因人之上首[19]。“因人”者,与“果人”对称,乃对未达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者的总称。《翻译名义集》卷四:“又因人五力,佛果十力。因人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20]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三:“问:‘何故不告缘觉?’答:‘法华之会,无缘觉果人。虽有缘觉因人,不及利根声闻,故不告也。’”[21]是则普贤不但为菩萨之上首,亦为其他一切修行者之上首矣。
  从座位在左,衍生出寺院首座之义。南朝梁武帝《十喻诗·梦》:“出家爲上首,入寺作梁栋。”《景德传灯录》卷九《潭州沩山灵祐禅师》:“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 祐公何得住持?’”[22] 
  2、普贤菩萨之阶位:证得十地以上、妙觉以下补处位之等觉菩萨 
  我们知道,每一佛出世,都有二大弟子作为辅佐,帮助阐扬佛之教化。如: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琉璃光佛、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菩萨等[23]。这二大弟子,都为该世界、该佛之无量无数菩萨中的上首。作为此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上首,普贤的果位是很高的。 
  在六道众生中,唯有人类可以修行佛道[24]。世人凡是发菩提心、立成佛的大志愿、学修菩萨行,即可称为菩萨。菩萨与佛的区别,不过是佛是已经修行成功、达到至高至上究竟圆满觉悟而已。而菩萨又有大小、浅深之区别[25],计有五十二阶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26]。这些阶位,依从下向上,可大别为三个阶段[27] 
  其一、凡夫菩萨,或称“新学菩萨”,即开始发心修行佛道之凡夫。这是处于修学信心的阶段,即十信位,主要修习10种信心、持10种善业,故而又称“十善菩萨”、“十信菩萨”。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28]“十善”则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如此修行,一旦菩提心成就,即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报。上善有三品: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29] 
  其二、贤圣菩萨。包括52阶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以及十地位中的前八地。所谓十住[30],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五十二阶位中的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即:(1)初发心住,或称“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2)治地住,或称”阿闍浮菩萨法住”、“持地住”。 (3)修行住,或称“渝阿闍菩萨法住”、“应行住”。 (4)生贵住,或称“闍摩期菩萨法住”。 (5)方便具足住,或称“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 (6)正心住,或称“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 (7)不退住,或称“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8)童真住,或称“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9)法王子住,或称“渝罗闍菩萨法住”、“了生住”。 (10)灌顶住,或称“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上述十种阶位属于“住位”,故称“十住”。 
  在“十住”的基础之上,为了厌有为、求菩提和满佛德、于现在和未来世中救度众生、求实际及证法如这四大目的,还需要修五十二阶位中的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即“十行”[31](1)欢喜行;(2)饶益行;(3)无嗔恨行;(4)无尽行,或称“无屈挠行”; ()离痴乱行; (6)善现行;(7)无着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在十种利他行之后,再修五十二阶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即十回向[32]:(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或称“无缚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所得三种善,趋于三处: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由于十回向乃初地以前菩萨所修之法,故而也有人将它们摄于十三住中之解行住、地前三十心中的后十心、地前三贤中之后十位、五位中之资粮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一般而言,达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者,可称“地前菩萨”或“地前三贤”、“大乘三贤”[33]。到此阶位,只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并未入“十圣”(十地圣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称,三贤的菩萨已经制伏了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佛子!亦可得言修三坚[34]法,入圣人位。但法流水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35] 
  与“三贤”相对,往前另有“十圣”或“十地”。佛典中所说之“十地”,有干慧等十地、欢喜地等十地[36]、声闻之十地[37]、辟支佛之十地[38]、佛之十地[39]等说法。其中,声闻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与欢喜十地,合称“四乘十地”。所谓干慧十地[40],指:(1)干慧地;(2)性地;(3)八人地;(4)见地;(5)薄地;(6)离欲地;(7)已作地;(8)辟支佛地。辟支佛[41]者,乃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为缘觉、独觉。本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包括两种情况:出生之时,佛法已灭,无佛驻世,因前世修行因缘(先世因缘),自凭智慧得道;自证自觉,不从他闻,因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42]修行者倘达到了第八地辟支佛地、即五十二阶位之第四十八阶位这一阶段,“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入圣,修大悲大智行,上求下化”[43]。即自己既需要继续上进,但又可以教化凡夫菩萨或其他未发心者。 
  其三、佛菩萨。包括继续修习十地中之第九地、第十地,以及等觉、妙觉阶位。第九地为菩萨地,指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第十地,佛地,非指佛果,而是指不共通于声闻、缘觉,仅佛与菩萨持有之十八不共法。此十地,皆为菩萨所具。《大品般若经》卷六称,菩萨依方便力而修六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可经前九地而终至于佛地。《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以此十地各配于三乘之阶位,可见十地乃三乘所共。《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子!乃至三贤十地之名,亦无名无相,但以应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44] 
  “等觉”又作“等正觉”,本乃佛之十号之一。等觉者,与正觉相等之觉也,指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故以之作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又以之称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即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等觉菩萨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按,佛所具有之正觉、所觉悟之智慧,或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乃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厘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45]。以佛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 
  妙觉,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最后一阶位。佛果之别称,指已臻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又称“妙觉地”。在“等觉”的基础之上,再断除元品无明[46],方可到此妙觉位。此阶位达到了修行的究极理想境地,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 
  “妙觉”阶位或称“无上士”,故而“等觉”又称“有上士”。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译“无上正等觉者”,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作为佛陀之尊称。省称“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印顺法师说:“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这样的佛地大菩萨,是久修二阿僧只劫以上所到,如文殊、观音等,初学是不容易学到的。”[47] 
  一般而言,从五十二位之第四十一位、即十地之第一地开始,即可名为大菩萨矣。 
  普贤菩萨在这五十二个阶位之中,究竟属于哪一个阶位呢? 
  普贤菩萨早已顿超十地,而证入了一生补处位。[48]——其实,十回向之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也与普贤有一定关系:此阶位之菩萨,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一生补处”位,即五十二阶位之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位。一生补处,为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之意译。略称“补称”。原义为“最后之轮回者”,——因其还存在有元品无明,受变易生死,所以尚须经过最后一次轮回。经过此生(一生),于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补前佛之位,故名。“一生补处”又作“一生所系”,亦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也。这是菩萨的最高阶位,处此阶位者为“等觉菩萨”、“一生补处”或“一所系菩萨”。一般而言,能臻于等觉位者有众多菩萨,《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三十六《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四》:“一切有学阿那含辟支佛,于此福行,应先发起如是胜心,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次当作佛。”[49]但佛教界多以弥勒为一生补处菩萨。[50]需要说明的是,《佛说无量寿经》等所倡的弥陀净土,内中之阿弥陀如来乃尽未来际不入涅槃的报身佛;故而往生者并不能补其佛处,只是具有至十方佛土任何世界补佛处之功德而已。但亦称为一生补处菩萨。该经卷上:“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51]《佛说阿弥陀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52] 
  “等觉”位又“等觉”位又称“金刚心”、“邻极”。“金刚心”者,谓此阶位菩萨之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而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反倒可借之摧破烦恼。又有“等觉金刚心”之辞。净土宗则以之代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53]日本真宗以为,得他力信心者,必获往生成佛。故而以等觉位菩萨之信心,比拟于弥勒菩萨所起之等觉金刚心,称为“横超金刚心”;主张于此世,即可达到与弥勒同等之阶位——等觉位。至于“邻极”者,指等觉位仅次于妙觉位也;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即有“邻极亚圣”之称。 
  总之,普贤菩萨与弥勒菩萨一样,其阶位为等觉位,可绍补他佛而成佛。 
  3、普贤菩萨之性别 
  作为诸佛之长子或胁侍、一切菩萨之上首,普贤一般呈现男身形象,如我们一般在寺院中所睹。但世人亦有视普贤为女身者[54],故而中土还是有少数普贤塑像呈女性化,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等处[55],峨嵋山报国寺普贤殿中亦曾在1980年代初期短暂地塑过一尊女性味的普贤[56]200710月,笔者在韩国岭南大学参加“东亚人文学会第八届国际学术大会”期间,曾到八公山石窟庵参观。石窟庵旁边的毘庐殿内,绘有一尊女性形象的普贤菩萨。 
  韩国八公山石窟毘庐殿中之普贤壁画 
  普贤以女性形象出现,与观音一样,当是为了便于女性信众吧。 
  实际上,作为已臻于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第五十一阶位、智慧已与诸佛相埒、将补佛位的大菩萨,普贤早已没有了男女性别或相貌之局限。我们知道,在六道中,性别仅存在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这些欲界之中。佛教认为,劫初之时,并无男女区别,其后方逐渐有了不同。《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百四十二:“谓劫初时,无女男差别。后于是处,少造色生,便有男女体类状貌,显形言音、衣着、饮食、受用差别。”[57]同书卷一百四十五:“如契经说,劫初时人,无女男根,形相不异。后食地味,男女根生,由此便有男女相异。”[58]但到了色界,又无男女之别,而皆现丈夫之相。《起世经》卷七: 
  诸比丘!阎浮提人、瞿陀尼人、弗婆提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欝单越人,无我我所,树枝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诸比丘!诸龙金翅鸟阿修罗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有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59] 
  普贤菩萨等大菩萨,早已超出了六道轮回,自然更不会有什么性别之分、呈什么男相女相了。 
  当然,为了教化愚顽民众,普贤亦会在世间呈现出信众希望出现的形象,从而显示出男相或女相。但这只是化人方便而已。 
  然而,世间颇有以佛菩萨之应化身[60]、以佛菩萨暂时显露之方便形象,认实为佛菩萨之本相者。圣严法师曾对视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这种误解作过驳斥: 
  龚牧师根据梵文文法的组织,说明梵文“在名词、代名词和形容词中,各有 性、数、格的区别。”顺便举出“Avaloki tesvara 观世音菩萨一名词在原文是男性。也许因为它是慈悲的象征,以后逐渐转变成女性了”(七九页)。事实上,中 国佛典中的观世音菩萨,是跟文殊、普贤、弥勒、地藏、大势至等大菩萨是同样的性别。在《法华经·普门品》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身之中,虽有女身,但那是应化身的一部分。观音的报身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色界的天人已没有男女差别,出世的大菩萨,怎么会是女性?龚天民是从民间的小说故事中,采证观世音菩萨“以后逐渐转变为女性了”。可见他读的佛典之少。[61] 
  上述对普贤性别的误解,亦何尝不是这个原因呢。 
  4、普贤菩萨之住处 
  作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普贤菩萨理当住于此方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实际上,“娑婆”原指印度本土,后方指包括整个地球在内的太阳系。 
  作为毗卢遮那佛之右胁侍,普贤又应住在莲华藏世界(梵语 kusuma-tala garbha-vyūhālamkāraloka-dhātu-samudra ,或 padma-garbha-loka-dhātu)。因该世界自莲花中出生,故名。又称“莲华国”。莲华藏世界之说,实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梵语Mahābhārata)》所述的天地开辟说。《大智度论》卷八: 
  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加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62] 
  《大悲经》卷三、《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等所载,略同。这里所讲的“韦纽”,其实就是印度传统文化中的毗湿奴(梵语Visnu,巴厘语Venh)。毗湿奴本为《梨俱吠陀》毗湿奴赞歌中所讲的太阳神,到了《梵书》时代而上升为至高无上之神。在释迦时代,被吸收为佛教的大神,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九即载有毗瘦纽(Vendu)天子。相传为毗耶娑仙人(梵语Vyāsa)所创、在公元前几百年即已口耳相传、于公元四世纪形成今日形式之《摩诃婆罗多》,更以之为创造神。《大智度论》所谓韦纽脐中出生千叶莲花,花中有梵天王;再由梵天王之心中,产生天地和人民,这种说法,与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三所讲的有风轮持水轮、于水中生出莲花、复由莲花而成立天地万物的观点,实有同曲异工之妙。[63]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亦有类似记述。《华严经》所言,即莲华藏世界也,由实莲花所形成,为毗卢遮那如来于过去发愿修菩萨行所成就。另外,毗舍那佛或毗卢遮那如来(梵语Vairocana),本为太阳之意,《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毘卢遮那(案梵本毘字,应音云无废反。此云种种也。毘卢遮那,云光明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毘,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由此亦可见,该佛与《梨俱吠陀》中的太阳神毗湿奴亦有一定联系。[64] 
  与《华严经》所说不太一样,《梵网经》卷上称,毗卢遮那佛住在莲花台世界海[65]。该世界含藏于千叶大莲花之中。该世界的结构,与上述莲华藏世界有异。《梵网经》所述,仍是径袭《摩诃婆罗多》,再参考《华严经》而成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又称:“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66] “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净土”、“寂光国”、“寂光土”、“寂光”。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的净土。“常”者,谓佛所住世界并无无生灭变化;“寂”者,无烦恼相扰;“光”者,充满智慧之光。中土天台宗倡是说。[67] 
  实际上,如上所言,作为诸佛长子、一切菩萨之上首的普贤菩萨,可住于一切诸佛之世界。
  二、大乘普贤菩萨之表征 
  1、主一切诸佛之理 
  一切诸佛理智、定慧、行证具足圆融。作为释迦佛之右胁侍,普贤菩萨彰显理、定、行、所信,文殊菩萨则主智、慧、证、能信,二者共同诠解释迦乃至于一切诸佛之完备妙德。故或称,普贤菩萨主理门、为理之化身或理德化身。[68] 
  “理”者,与“事”对称,真理(梵语 satya)也。与“真如”(梵语tathatā)、法性(梵语dharmatā)、实际(梵语bhūta-koti)、诸法实相(梵语tattvasya laksana, dharmatā)、缘起(梵 pratītya-samutpāda)          


上一篇: 暂无相关信息 下一篇: 宗性法师畅谈《巴蜀禅宗文化》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微信图片_20190925161417.png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6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